>>您当前位置:首页 -> 专题 -> 2020 -> 金融在线 -> 风险防范
“日进斗金”是骗局 “保录取”是陷阱
诈骗分子“暑期档”来袭 你准备好了吗?
2025-07-11 13:27:00   
2025-07-11 13:27:00    来源:银川日报

随着暑期临近,学生放假、市民出行旅游及休闲娱乐活动增多,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也进入高发期。结合历年暑期发案规律及近期新型骗局特点,记者采访了银川市反诈中心民警,梳理出暑期高发诈骗类型,提醒广大市民群众,特别是学生及家长群体提高警惕,谨防上当受骗。

A“刷单返利”陷阱 暑期学生兼职需警惕“高薪”骗局

“目前银川高发的电信网络诈骗中,刷单类诈骗依然居高不下。”银川市反诈中心民警说,暑期是学生寻找兼职和社会实践的高峰期,但由于社会经验不足,他们很容易落入刷单返利的骗局。

诈骗分子通过短信、微信群、QQ群、短视频平台、快递包裹广告以及街面小广告等渠道,大肆散布“足不出户、日进斗金”“动动手指、轻松赚钱”“高薪兼职”等极具诱惑性的虚假信息。一旦受害人关注并添加联系方式,就会被拉入所谓的“任务群”。

诈骗分子首先会以小额返利骗取信任,让受害者完成关注公众号、点赞等简单任务,或进行小额垫资购物(通常金额在百元以内),并按时返还本金和少量佣金(5~20元不等),以此制造“诚信”假象。

在获取信任后,骗子会以“升级任务”“组合单”“高佣金单”为名,诱导受害者下载指定的诈骗APP(这些APP常伪装成正规电商或社交平台)。同时,群内的“托儿”会不断晒出虚假的高额收益截图,营造投入越多赚得越多的假象。

当受害者投入大额资金完成“任务”后,骗子会以“操作失误导致账户冻结”“系统检测到刷单需解冻金”“任务未完成需补单”“提现需缴纳个人所得税”等借口,要求受害者继续充值转账。如果受害者犹豫,骗子还会以“无法提现”“放弃则前期投入全部损失”等话术施压,直至受害者耗尽资金或最终醒悟。

B 蹭热点设局 藏在生活里的隐形“黑手”

“您好,这里是宁夏教育厅。经AI监考系统判定,您孩子在6月8日高考数学科目中存在作弊行为,成绩将被取消。请立即点击链接确认申诉。”高考结束不到一周,李女士就收到了这条短信,顿时惊慌失措。就在她颤抖着手准备点击链接时,儿子及时制止了她。

“孩子说自己根本没有作弊行为,而且就算真有问题,也不会等到考完才通知。”李女士告诉记者。当她仔细查看来电号码时,这才产生怀疑:“后来我专门咨询了教育部门,确认这个虚拟号码根本不可能是教育部门的电话。”

在李女士经历这场虚惊的同时,金凤区的张先生也遭遇了诈骗。“人人保险客服”来电称:“您的医保补贴今天到期,请立即登录社保网站确认信息。”毫无防备的张先生按照对方指引进入钓鱼网站,输入银行卡号后,2万元存款瞬间被转走。

这些令人痛心的案例并非个例,而是当前诈骗犯罪日益猖獗的缩影。骗子们专门瞄准人们生活中的重要节点,教育、医保等民生领域已成为诈骗重灾区。

C 招生季+医保诈骗双重陷阱 当心“共享屏幕”盗走你的钱

银川市反诈中心最新通报显示,近期医保类诈骗案件持续高发,犯罪手段不断翻新。诈骗分子通过冒充“人人保险”等医保机构,利用群众对医保政策的信任,编造“补贴到期”“报销未确认”等虚假事由,通过短信发送含有钓鱼链接的通知,诱导受害人点击进入仿冒的社保中心网站。一旦受害者填写身份证号、银行卡号及验证码,或按要求下载屏幕共享软件,账户资金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盗刷。

随着中高考结束进入招生季,针对考生及家长的诈骗也呈现高发态势。银川市反诈中心民警介绍,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类骗局:

一是“AI作弊指控”诈骗。不法分子冒充“宁夏教育厅”“宁夏教育考试院”等官方机构,发送“AI监考发现作弊违规行为,成绩将取消”等恐吓短信,利用家长对考试成绩的重视心理,诱导点击链接或回拨电话实施诈骗。

二是“招生黑幕”诈骗。骗子以“内部指标”“提前查分”“保录取”“改分数”甚至伪造录取通知书为诱饵,利用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,索要“保证金”“操作费”等,得手后立即失联。

三是“共享屏幕”诈骗。以“协助申诉操作”等为由,诱导受害人下载屏幕共享软件,借此实时窃取银行卡密码、短信验证码等敏感信息,最终盗取资金。

D 你的恐惧正在被明码标价 电信诈骗的“心理操控术”

银川市反诈中心民警分析指出,当前各类电信诈骗虽然形式多变,但核心套路高度一致,每一步都经过精心设计,直击受害者的心理弱点。

首先,诈骗分子会精心伪造权威身份。他们冒用“社保中心”“教育厅”等具有高度公信力的官方机构名称,甚至利用技术手段仿冒官方短信号码。这种伪装让受害者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放松警惕,轻易相信诈骗信息。

其次,犯罪分子深谙心理学,善于制造紧迫危机感。“补贴到期”“成绩将被清零”“名额有限”等话术如同紧箍咒,精准抓住人们对金钱损失、前途尽毁的恐惧心理。在这种高压状态下,受害者往往丧失理性判断能力,盲目听从骗子指令。

最关键的是,诈骗分子会通过各种话术诱导受害者主动交出关键信息。一旦获取身份证号、银行卡号、密码和验证码等敏感信息,特别是验证码,受害者的资金防线就会彻底崩溃,账户资金将被肆意转移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在公安机关持续高压打击下,诈骗分子也在不断升级手段。除了频繁更换“剧本”和“话术”外,他们还借助技术手段窃取信息。所谓的“屏幕共享软件”实际上是植入木马的程序,能让骗子实时监控受害者手机屏幕上的所有操作,包括输入的密码和收到的验证码,甚至能远程操控手机,实现精准盗取资金。

防诈全攻略 官方教你见招拆招护住血汗钱

近期,针对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高发态势,宁夏移动、宁夏教育厅、公安厅及通信管理局联合发布重要提醒。银川市反诈中心为广大市民总结出一套实用有效的防诈策略:

认准官方渠道

办理业务时务必通过正规途径:医保业务请通过当地医保局官网、官方APP、政务服务大厅或定点医院、药店窗口办理;中高考相关信息(查分、录取、政策等)仅以宁夏教育考试院官网、考生所在学校通知或省级教育部门发布为准。对非官方渠道信息保持高度警惕。

严守“三不”原则

●不点击:拒绝点击陌生短信、邮件、社交消息中的可疑链接;

●不透露:绝不向不明身份者提供身份证号、银行卡号、密码及验证码;

●不安装:拒绝下载来源不明的APP,特别警惕“屏幕共享”类软件。

保持冷静核实

收到涉及金钱、处罚等信息时:

保持冷静,避免恐慌;

通过官方渠道查询核实(如12333社保热线、教育考试院电话);

切勿回拨短信提供的号码。

警惕转账要求

正规业务不会要求向个人账户转账;

任何“保证金”“手续费”的要求都是诈骗,坚决拒绝转账要求。

应急处置措施

●如遇诈骗:立即冻结银行卡,拨打银行客服挂失;

●保存证据:截图留存短信、通话记录等;

●及时报案:拨打110或96110反诈专线。

●记者手记

十个被骗九个还以为自己是“幸运儿”

采访中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反复出现——许多受害者在事发前都信誓旦旦地说:“这种事绝不会发生在我身上。”然而当他们真正陷入骗局时,却难以识破诈骗分子精心设计的连环圈套。

诈骗分子精心设计的骗局,正是利用了人们最本能的信任——对“官方”标识的敬畏、对子女前程的焦虑、对医疗保障的依赖。他们借助技术手段伪装身份,利用人性弱点制造恐慌,在信任的缝隙中肆意行骗。“AI监考作弊判定”等新型话术的出现,更显示出诈骗分子对热点技术的敏锐嗅觉。从医保到教育,他们不断变换诈骗场景,唯一不变的核心目标就是诱导转账。

除了对“权威”的盲目信任外,当出现“提前查分”“保录取”“高额补贴”等字眼时,部分受害者潜意识里期待“特殊通道”。骗子深谙人性中的贪念,将诈骗包装成“仅限少数人”的机会。一位办案民警直言:“十个被骗的,九个都以为自己是‘幸运儿’,天真地相信天上会掉馅饼。”

请牢记这些永恒的原则:天上不会掉馅饼,所有“特殊渠道”“内部操作”的承诺都是陷阱。在涉及重大利益时,尤其要警惕“仅限今天”“过期不候”的话术施压——真正的官方流程都会留有合理缓冲期。

在这个数字时代,保持对“权威”的审慎态度,或许是保护家人最坚实的盾牌。正如民警所说:“骗子最怕你做的两件事:停下来想一想,打官方电话问一问。这两秒钟的停顿,能守住你99%的财产。”(记者 王辉)

【编辑】:王雪玲
【责任编辑】:邹炜新